历史学者张港:江桥抗战 一场提升民众抗战决心的‘胜利’战役
公益在线齐齐哈尔讯(公益记录者 陶凯龙)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深切缅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九一八事变后,他敢于违背蒋介石的“坚决不抵抗”命令,“决定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地抗击日本侵略的阻击战,使日本初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抗日立场和顽强力量;鼓舞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意义重大,军事上虽败犹荣,提升了民众抗战决心,一扫“九一八”事变以来,民众悲观失望的情绪,鼓舞了千万中华儿女奋勇抗争外敌入侵的决心,从政治角度看,是一场胜利战役。
近日,原人民日报海外网资源频道副主任、公益在线副主编陶凯龙就江桥抗战历史与著名历史学者张港深入交流,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故事。 50年出生的文史专家学者张港是地地道道的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作为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其历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都是这个城市的印记。 张港是黑龙江省较早研究江桥抗战的人,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一直被称为齐市,名称来源于满族语“qiqihar”,意为“七个部落的草原”。七个不同的部落聚居而成的,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齐齐哈尔的名字来源于蒙古语“qiqiha'er”,意为“黑河之源”。位于黑龙江的上游,是黑河的发源地,因此得名“齐齐哈尔”。 张港在20多岁的时候正值文革下乡运动,在乡下的宿舍无意中发现一块石碑,是东北抗联在一次战斗中击毙的一名日军少佐的纪念碑,由此感兴趣并进行深入研究,也开启了几十年的东北抗战史研究。
1991年是齐齐哈尔建城300周年,江桥抗战60周年,在当年举办的纪念大会上,张港一篇研究江桥抗战将领谢珂将军的论文入选,另张港引发触动的是,与会的很多历史专家学者对于江桥抗战认识不深,而且在90年代,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江桥抗战史,原因是信息缺乏,同时因为江桥抗战领导者马占山是国民党,很是避讳。 历史无小事,更不可缺少,在此后,张港陆陆续续收集整理关于江桥抗战的历史资料,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整理成书并在201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和江桥抗战》。《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和江桥抗战》基本符合史实,有少量的艺术加工,2018年由政协齐齐哈尔市委员会文史学宣委员会根据张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再次成书《江桥抗战史稿》。 目前,关于江桥抗战研究呈现热化,主要是对于历史细节,包括战斗地点、伤亡人数等详细研究。
而就由著名演员李幼斌主演的热播电视剧《决战江桥》,张港表示最少有三处大的不符合历史的硬伤,第一,在电视剧中,日军侵犯黑龙江一个事件是一名连长砸日本情报机关的商社,这不存在;第二,东北军在战斗中击毙3名日军俘虏,这个也不存在,同时违反国家法,但日军确实在江桥抗战中虐杀中国军人;第三,马占山带兵包围日本领事馆,这绝不可能。 对于马占山在江桥抗战后期投降一事,张港认为马占山不是真投降,但也不是假投降,在当时被日本关东军重兵包围,缺少必要的武装人员、武器支援,生存环境很艰难,而日方提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联省自治,具有自主管理一方地域在当时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很普遍,日方提出黑龙江省仍然交给中国人管理,日本驻军撤出,马占山因此接受。 在当时的齐齐哈尔,一半日军在城南,中国军队在城北,如果说投降或者诈降,东北军武装却没有上缴武器,表面呈现合作状态。 但马占山出任黑龙江省省长上任后却发现日本人包藏祸心,不仅派出掌握权力的日本顾问实施监督,还掌握财政大权,军队时有冲突,联省自治就是一场骗局,于是,马占山再次向日军宣战,联合吉林武装部队攻打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采取的多是游击战,而马占山也明白失败无悬念,军事意义不大,但政治意义很重要。
在当时,侵华日军叫嚣利用三个月占领东北,但直到1932年底,大部分抗日部队武装才陆续撤往苏联,部分到达陕北,并挂牌黑龙江省政府。 江桥抗战失利原因多方面,在江桥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张学良口头表示支持,在国民党全国四次代表大会决议通过晋升马占山为代上将军衔,而分派武装部队和武器因为交通封堵等原因并未成行,可以说实际上支持有限,而全国人民包括后援会等以物资、金钱支持较多,但不能解决军事问题,同时当时部分民众觉悟不高,想法多,不完全同仇敌忾且很多东北军将领都在日本留过学,深知日本军事发达,畏战、害怕心理严重。 尽管一些地主、有钱人组织民团武装,甚至山林队(土匪)参与抗战(日军进入东北侵害了地主、有钱人的利益),但作用不大。 而在江桥抗战中,双方军力、装备基本不相上下,甚至东北边防军的骑兵部队优于日军骑兵队,且江桥抗战是有准备的,调动军队、修筑工事,开始占上风,这与沈阳和吉林抗战不同,同时马占山对于骑兵运用也很成功,阵地防御战较差,有日军航空兵和炮兵较强的原因。 江桥抗战时期,马占山部队主力并未参与,损失也不很大,但建制不全,骑兵团才500余人,而日军一个联队满员3—4000人,日16联队以为只是吓唬一下,东北军便溃败,没想到遭遇顽强抵抗,几乎打残,29联队战斗后,多门师团出动,此战斗力是马占山现有的兵力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挡的,所以为保护城市,马占山研究不在齐齐哈尔打巷战,保存省会城市,退守海伦,省政府同时搬迁。 鲜为人知的是在1932年在富拉尔基的江桥有一次规模和惨烈程度超过江桥抗战的大战,是一场城市争夺战,日军三次打进,三次被打出,指挥官更换了三次,一名战死,一名重伤,但影响却没有江桥抗战大。 而当时国内形势很不好,蒋介石一直在削弱地方军阀军事力量,自己没有抗战信心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调查团(李顿调查团),尽管调查团确认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要求日军撤兵,但毫无权威和力度,日本反而退出国联,张学良为保存实力在锦州和山海关象征性的抵抗,最后退兵关内。 因此,江桥抗战是第一次有效果、有组织、政府主导的武装抗战。
历史学者张港老师在对比中日双方史料,主要是回忆录和战报数据等,日方称在江桥抗战阵亡100多人,但保守估计得2000多人,因为多门师团给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电报中称冻伤达到800到900人,原因是日军准备不足,特别是后勤给养包括防寒措施,当时报刊报道日军20多人的侦察队被消灭,但在日军的战报中却没有体现,也是日军瞒报数据的一贯做法,当时的战场附近都没有人家,平原居多,优势则在于日军单兵素质高,三分之一都是特等射手,在射击范围内,射击对方会非死即伤,而东北军士兵军事素质较差,,如果不是谢珂参谋长接收黑龙江省督军万福麟100挺轻机枪装备卫队团增强火力,让日军误以为苏联参战,恐怕结局更会堪忧。 从另外角度讲,日本东国内到军部到关东军都准备不足,在战中军事力量为9个师团,如果集东北军全部力量在“九一八”当天进行反击,胜利是有可能的,至少可以制止日军的挑衅,让他们有所收敛,一定时间内不会全面侵华,而当时的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社会且政权不统一,战争有着特殊的实际困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令人愤恨的是在前期关东军使用的大量轻武器、重炮、坦克和飞机都是在“九一八事变中”缴获的,原本属于中国军队的武器,特别是张学良拥有当时中国唯一的陆、海、空三军的全兵种武装部队。 在抗战初期,江桥抗战期间,有多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参与其中,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做兵运工作)李继渊就是其中一位,经黑龙江省政府少将参议韩家麟引荐进入马占山部队,改名李迿遥,被马占山任命为少校秘书,不久升为中校。他积极参加战斗,跟随马占山转战黑龙江各地,打击日本关东军。1932年7月30日,李继渊在对日作战中牺牲,时年25岁。 江桥抗战主要战绩之一是击落击伤日本陆军航空兵部队飞机各一架,俘虏日军山田一名,当时影响很大,要知道在前期抗战,俘虏日军极为困难,在武士道的军事教育下,伤兵以自杀避免俘虏成为常态。 历史学者张港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奋进的力量,相信华夏儿女能够自立自强,让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张港简介: 张港,1950年生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先后做过知青、教师、编辑,齐齐哈尔政协文史研究员、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齐齐哈尔市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特邀编审,著有《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和江桥抗战》、《江桥抗战史稿》、《说名道姓》、《172个被误读的历史真相》、《品文解字》等。 本文来源:中国公益在线责任编辑: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