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今天,怀着好奇又庄重的心情,走进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推开沉重的大门,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入口处那座巨大的“台历碑”深深震撼了我——石头上刻着“1931年9月18日”,像一本永远翻不过去的血泪之书,斑驳的弹孔和骷髅浮雕仿佛在无声呐喊,仰望着石碑上深刻的日期,指尖触到冰凉的花岗岩,第一次感到历史如此沉重。 昏暗的展厅里,一张张黑白照片刺痛了我的眼睛:破碎的城墙下,抱着婴儿的母亲眼神里满是绝望;雪地里,战士们穿着破洞的棉衣蜷缩在篝火旁啃冻硬的地瓜;玻璃柜中,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衣安静陈列着,讲解员说那是杨靖宇将军牺牲时穿的衣服。最我心颤的是将军的故事——他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五天五夜,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竟只有草根和棉絮。那一刻,紧紧攥住胸前的红领巾,胸口像被什么东西紧紧揪住了。 在“抗战英烈”展厅,认识了许多闪闪发光的名字:赵一曼阿姨在狱中受尽酷刑仍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九位沈阳知识分子冒死搜集日军罪证,偷偷交给国际调查团,照片里他们眼镜后的目光像星辰般坚定。最难忘的是一封泛黄的家书,上面写着:“爹娘,儿若战死,莫悲伤,只愿山河无恙。”稚嫩的笔迹旁还画着一朵小花,仿佛在说:为了明天的和平,我不怕。他们牺牲时有的比我的姐姐还年轻,却用生命为后人铺就了通往光明的路。我忽然读懂了一句话——最深的黑暗里,人性的光芒才最耀眼。 走出展厅时,广场上回荡起震耳的钟声——14下沉重的撞击,代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血泪。这钟声不是要我们记住仇恨,而是提醒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抬头望着纪念碑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八个大字,突然明白了:我们能在阳光下奔跑上学,能捧着热腾腾的饭菜说笑,正是因为无数先烈用单薄的胸膛挡住了子弹。 离开纪念馆前,把亲手折的纸鹤轻轻放在英烈墙下。风拂过耳畔,像在回应我的誓言:把杨靖宇将军的草根化作笔下的力量,把赵一曼阿姨的呐喊变成课堂的专注。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纪念不是眼泪,而是挺直脊梁,让这用鲜血换来的土地永远开满和平的鲜花。(先锋小记者 张芷菡) 本文来源:公益在线责任编辑: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