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 应建立标准、完善立法并采取自愿原则
近日,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布视频,抱怨当地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而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健康与卫生问题。
预制菜,又称为预制调理食品。是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供消费者或餐饮环节加工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后食用,因为存在高盐高油及添加剂,会增加患高血脂、高血压的风险。 实际上,预制菜只是一种应急快餐性质食品,常见于写字楼、景区、机场车站和便利店,如果学校有食堂,笔者不建议使用预制菜作为学生食用的餐食,因为在没有国内统一标准,存在运输过程污染腐败变质和制作企业牟利导致质量下降的风险下,不易大面积推广食用。 对于家长而言,预制菜存在的健康和卫生安全是重点问题,而实际上,在目前,对于预制菜国内缺乏完善的标准化(国家级的行业标准,统一的标准体系)以及立法、监督程序。 预制菜的口感和营养与制作过程有极大的关系,现场烹调的菜肴不论从外形、色泽、口感和营养都要优于任何速成食品,包括中央厨房的提前预制菜和速食品,从制作工艺上讲,预制菜提前切配,对于蔬菜水果类会流失水分和增加污染可能,大大降低营养,为确保不损坏肯定要添加一些添加剂确保颜色、口感和防止腐败,且在运输途中被感染病菌可能性会增强,而且包装材料是否安全?是否会引发白色污染? 笔者不明白的是,在学校有食堂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现场制作菜肴,反而要食用预制菜?是为了成本?还是害怕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承担责任? 从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以及《食品安全法》可以看出,预制菜虽然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善,现阶段仓促将预制菜引入学校既悖离法律的立法原意,也容易引发家长对学校误解。 预制菜进校园,公众意见一直存在分歧。一方面,一些家长和公众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持质疑态度,担心长期食用预制菜会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认为不应一刀切地取消预制菜进校园,而是应提供多种供餐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方位特别保护,那么,作为与健康关系密切的预制菜进校园不应该盲目下结论是否进入,应该充分考虑家长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检测预制菜是否符合学生营养要求。与此同时加强立法和建立标准,对于引进预制菜的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管理,除落实教师陪餐制外,家长委员会的监督检查非常有必要。 同时,对于引进预制菜的学校也应该对于家长送餐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支持,是否食用预制菜完全取决于家长和学生自愿为第一原则,多元化携手守护学生的健康。 把住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守护孩子的健康,就是守住我们美好的未来。(文/陶凯龙) 本文来源:中国公益在线责任编辑:佚名 |